中国新闻周刊记者:周游
发于2024.12.23总第1169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杂志
夏晴不止一次想过切除自己的子宫。
她刚满19岁,在广州某高校上学。今年4月起,她因为月经期间的腹部剧痛前往医院检查,医生的话让她难以接受。“子宫多发肌瘤,最大直径超过6厘米,建议手术切除(肌瘤)。”B超报告显示的肌瘤数量更是令夏晴害怕。她想,与其将子宫切得千疮百孔,忍受每月长达三周痛经的同时,还要担心复发,何不干脆切掉子宫?
近日,央视某前主持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做子宫切除术的经历。她表示,由于自己不再有生育需求,且近年多受妇科疾病困扰,因而决定手术,同时保留卵巢。她还称,手术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,一定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,与专业医师充分沟通后再做决定。
子宫是承载女性生育功能的特殊器官。多位受访专家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子宫切除是妇科临床最常实施的手术操作之一,近年随着腹腔镜等技术的普及,其手术安全性、成熟度得到很大提升。然而,面对这一手术,许多患者还无法做出成熟的决策。事实上,这一手术的效果也因人而异。
“不论病情切子宫是不妥的”
今年初,经历了数次突如其来的晕眩之后,苏萌下定了做子宫切除术的决心。
44岁的苏萌在天津从事室内设计工作,常往返于国内外,有一个12岁的儿子。回想起生育之后多年来的“惨痛经历”,她仍心有余悸。早年怀孕时,苏萌就查出了子宫肌瘤,最大直径4厘米左右,并出现了流产的先兆。为保胎她打了多次保胎针,肌瘤直径迅速增长到12厘米。之后,通过修养和治疗,肌瘤直径缩小到2—3厘米。
生产后,医生告诉苏萌肌瘤可能有转恶性的风险,于是她接受了一次子宫肌瘤切除手术。之后4年时间里虽有复发,但症状较少,苏萌便没太在意。最近几年,苏萌感到自身体质变差,月经出血量逐渐增大,且伴随难忍的疼痛。“去年12月时,经期一次疼痛可能持续数小时,止痛药完全不管用,经常疼到直不起腰。”苏萌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回忆。令她困扰的还有月经异常带来的贫血,“甚至到了走在路上就晕倒的地步”。
此后,苏萌和医生沟通切除整个子宫,她的家人极力劝阻。“少了这么大个器官,谁知道会有什么副作用?”“万一还要二孩,怎么能现在就不要子宫了呢?”这是苏萌常听到的质疑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她也不知道如何回应这些问题。“看到做过的姐妹分享没有月经的日子,很心动,但一想到要放弃整个器官和未来生育的可能性,还是会犹豫。”
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42岁的吴恬,今年8月在吉林某三甲医院做了子宫切除手术,从了解该手术到执行只用了不到一个月。她近两年同样月经量“多到需要穿纸尿裤”,伴随痛经、贫血、脱发等症状。除了查出子宫肌瘤外,她还查出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,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。医生向她解释,原本只长在子宫内壁的子宫内膜如果异位到了输卵管或卵巢内,这些位置的内膜也会随经期增厚脱落,形成瘀血或囊肿。巧克力囊肿“很难处理,容易复发”。吴恬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坦言,一想到自己可以彻底告别贫血和痛经,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切除。
“90%以上的子宫切除术是针对妇科良性病患者实施的。”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郭瑞霞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良性病变主要包括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异位症、难治性子宫异常出血、部分子宫脱垂等。其中子宫肌瘤号称“妇科第一瘤”,也是子宫切除术最常见的适应证。
今年2月,国内期刊《临床医学进展》发表的文章指出,子宫肌瘤多发于30—50岁育龄期女性,全球综合发病率为20%—40%,发生机制尚不明确,可能与性激素、遗传、环境等因素相关。郭瑞霞表示,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常见妇科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,且年轻化趋势明显。
根据《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》2021年发布的《良性子宫疾病子宫切除术手术路径的中国专家共识》(以下简称《专家共识》),2005年当年国内有100多万患者接受子宫切除术,至2016年已增长至约280万。郭瑞霞曾参与过《专家共识》的编写,她指出,临床实践中,由于良性病治疗方法逐渐多样,年轻或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会优先选择保守治疗,因此子宫切除术在妇科实施的比例反而有下降趋势。
- 2024-12-27 微信赚钱,无押金,免费加盟,TG;@kikkk798 欢迎代理团长寻求合作
- 2024-12-27 哪些呼吸道疾病患者可以居家观察?查出肺结节
- 2024-12-26 肝胆胰外科精英厦门探讨微创精准技术与加速康
- 2024-12-26 冬季,多种病原体流行怎么办?如何保护好自己
- 2024-12-26 专家:家庭雾化治疗应规范 首诊或病情反复要就